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北京市海淀区热岛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刘施含,曹银贵,贾颜卉,等
资源与产业    2020, 22 (5): 86-95.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200707.001
摘要134)      PDF(pc) (14725KB)(70)    收藏
以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单窗算法反演2004年、2009年、2017年北京市海淀区夏季的地表温度,定量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特征,并探讨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7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的宜居城市,要求建设高质量的绿化系统,海淀区热岛区比例从36.22%变化至34.12%,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南强西北弱,时间尺度上有扩散趋势;2)海淀区新增多个强热岛区,大多和建设用地增加或加高加密有关,改善后的城市绿化降温效果不显著,成规模的公园或绿地才有明显的降温效果,2004—2017年,海淀区建设用地占比从52.13%到48.72%再到51.44%、未利用地占比从9.27%到6.23%再到9.18%、绿地占比从30.46%到39.32%再到36.%,都与海淀区热岛比例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相符合;3)交通条件对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也具有重要影响,并且还会产生其他潜在热源。旨在通过研究热岛效应随土地利用类型和交通道路条件等变化的规律,为寻找有效控制热岛效应措施提供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我国矿业用地现状及其节约集约利用途径
周伟,白中科,曹银贵
资源与产业    2012, 14 (4): 41-46.  
摘要1965)      PDF(pc) (1311KB)(1463)    收藏

矿业用地属于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结合部”,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探索矿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对于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文献综合法,分析了矿业用地的范畴、采矿用地特征以及我国采矿用地供应规模和采矿损毁土地规模;基于采矿过程与土地产生的关系提出了矿业用地少占地、造好地、快复垦和利用好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并从探矿、可研、采矿、闭矿全程要通过规划、工程节地以及矿业用地改革等途径,实现矿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1)
3. 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乔陆印, 周伟, 曹银贵
资源与产业    2011, 13 (3): 77-82.  
摘要5610)      PDF(pc) (1661KB)(1593)    收藏

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山西省11个地级城市进行评价,然后结合评价结果分析其内在原因。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并运用系统聚类法对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11个地级市在土地集约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集约水平在综合指数上存在断层现象。笔者从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城市性质职能、城市绿化与环境治理4个方面入手,分析了造成这种结果的驱动因素,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其结果对后续山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4. 生态建设型村庄整治规划研究
曹银贵, 周伟, 王静, 袁春
资源与产业    2011, 13 (1): 138-141.  
摘要1784)      PDF(pc) (1228KB)(1816)    收藏

本文以生态建设型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综述法,系统阐述了生态建设型村庄的基本内涵、存在的问题、整治规划的原则、模式与建议,理清了生态建设型村庄整治规划的体系。研究表明:生态建设型村庄是自然环境开放与循环的统一体,其整治规划是系统地重新认识人与村庄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建设型村庄整治规划的模式是多样的,在整治规划过程中,其模式不是孤立、绝对的,村庄在建设发展的不同时期可对其灵活运用;生态建设型村庄的整治规划工作意义深远,搞好整治规划,一方面有利于村庄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村庄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保护。开展此项研究为生态建设型村庄的整治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区域土地集约用地模式研究进展
杨锋, 袁春, 周伟, 钱铭杰, 曹银贵
资源与产业    2010, 12 (5): 83-90.  
摘要3459)      PDF(pc) (1436KB)(2303)    收藏

本文探讨了我国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不同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系列模式。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从5个角度梳理了当前土地集约利用的不同模式。它们分别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操作模式、发展阶段模式、空间布局模式、利用规模模式和投入结构模式。同时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基于区域层面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分类体系,包含3个一级类,12个二级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大城市周边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
乔陆印, 周伟, 曹银贵
资源与产业    2010, 12 (5): 50-55.  
摘要5485)      PDF(pc) (1337KB)(1391)    收藏

探索具有现状分析、问题诊断、模式评价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是土地集约利用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抽样调查的15个村庄为例,构建了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评价指标赋权重,最后通过加权求和计算出各村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分值,并依据此分值对昌平区15个村庄的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科学而客观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空间差异。同时,本文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杨锋, 袁春, 周伟, 曹银贵, 钱铭杰
资源与产业    2010, 12 (4): 67-73.  
摘要6719)      PDF(pc) (1375KB)(1886)    收藏

从城乡统筹角度出发,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城市、城镇、农村作为一个区域整体来研究,并从自然、社会、经济、人为4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影响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为驱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自然因素包括地质、地形、气候和环境,社会因素包括城市化和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技术水平和区位条件,经济因素包括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产业集聚和地价,人为因素包括政策制度、宏观调控和文化习俗等。研究认为,自然因素是限制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促进性因素,人为因素是控制性因素,各因素必须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促使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双因素的城市建设用地预测——以兰州市为例
乔陆印, 周伟, 曹银贵
资源与产业    2010, 12 (3): 100-104.  
摘要2409)      PDF(pc) (1227KB)(1543)    收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0—2007年兰州市城市建设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增长拉动与经济增长(GDP)拉动的双因素模型,对兰州市2010、2015、2020年3个时点的城市建设用地进行了预测。从预测结果中可以看出,基于人口增长的建设用地预测结果比较保守,而基于经济增长的预测结果偏大。文中选取适当的调整因子对两种预测结果进行调整,最后得出兰州市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18 339.9 hm2,2015年的建设用地规模为23 269.8 hm2,2020年的建设用地规模为27 176.0 hm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安太堡露天矿区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土地复垦的原则
曹银贵,程烨,白中科
资源与产业    2006, 8 (5): 0-0.  
摘要62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10. 安太堡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曹银贵
资源与产业    2006, 8 (4): 0-0.  
摘要51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